苏溪,孝义故里,光明之都,港区新城。如今的苏溪,是一片活力澎湃的“海”。义乌(苏溪)国际枢纽港的建设,为苏溪的发展增添了又一个强劲的增长极。当下,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经济大省挑大梁”的政策引领下,苏溪镇正以枢纽港为核心,激活产业动能,推进产城融合,优化城市功能,提升民生福祉,全面建强义乌城市副中心。
小城机遇建设从无到有的枢纽港
物流效率是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变量。义乌,这座以小商品贸易蜚声中外的城市,一直凭借敏锐的市场嗅觉和果敢的创新精神勇立潮头。苏溪镇,作为义乌城市副中心,凭借区位优势与政策东风,迎来了从内陆小镇迈向港城时代的历史性机遇。
苏溪镇,地处义乌东北部,2023年底开通的甬金铁路穿境而过,过境路段长达9.8公里,为这片土地织就了通衢四方的交通网络。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义乌作为“义新欧”班列的始发地,国际贸易的触角不断延伸。然而,传统的物流模式在日益增长的贸易需求面前,逐渐暴露出成本高、效率低等问题。为了突破瓶颈,“第六港区”的设想应运而生,而义乌(苏溪)国际枢纽港正是“第六港区”布局的关键一招。
从蓝图到现实,枢纽港的构想如何落地?
时光倒回2021年夏天,义甬舟开放大通道建设现场推进会在义乌召开,为苏溪镇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彼时,枢纽港的概念尚停留在纸面,但苏溪已敏锐地察觉到,这片土地有机会成为推动义甬舟大通道建设的“桥头堡”。
日前,省委、省政府召开深化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和中欧班列集结中心建设动员部署会,明确提出要聚焦“能级提升、改革突破、模式创新”,进一步做强物流枢纽,提升全球资源配置能力。作为国际枢纽港的承载地,苏溪肩负重任。
枢纽港落地的背后,是地方政府抢抓机遇、未雨绸缪的高效实践。从规划蓝图到建设实践,苏溪以只争朝夕的姿态,将不可能变为可能。在枢纽港项目的报批阶段,时间紧、任务重。面对甬金铁路即将完工、留给枢纽港铁路专线施工时间不足6个月的难题,苏溪镇广大党员干部冲锋在前,主动请战,迅速展开攻坚行动。7天内完成188亩先行用地政策处理,流转800余亩土地,为专线施工抢出了宝贵的时间。
这场“战役”,没有旁观者,只有冲锋者。重大项目推进到哪里,党员干部就奋斗到哪里。正是这种敢打敢拼、雷厉风行的党员担当精神,让枢纽港建设突破一道道难关,为后续施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当项目进入全面建设阶段,苏溪镇再次展现了“敢啃硬骨头”的勇气和担当。不到一年时间,征收涉及11个村1194亩的土地,清除了施工的各类障碍。
当最后一户村民在协议上签字时,苏溪镇巧溪共建委负责人单明长舒了一口气。他低头看了一眼手中的笔记本,里面记录了无数个名字、无数次沟通的细节,也写满了这片土地从山村到港区的变迁故事。
“谋前提,抓关键,带头干!”这是苏溪镇总结工作经验的“金句”。谋前提,是深谋远虑,为发展找准最佳方向;抓关键,是瞄准重点,心里装着群众,注意工作方法,一步步攻坚克难;带头干,是不等不靠,领导干部身先士卒,用行动带动全局。
产城融合全面建强城市副中心
枢纽之上,活力苏溪。宜居宜业的新苏溪,正在拔节生长。
曾经的苏溪,凭借一件衬衫迎来了小镇财富巨变,为义乌经济发展立下汗马功劳。近年来,苏溪再度发力,打造“光明之都”的金名片,焕发全新活力。从传统纺织制造业的繁荣,到光伏集成电路等科技产业的集聚,苏溪以“大步跨越”的姿态迎来了发展的又一次跃升。
《庄子》云:“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苏溪的事业,正是在朴素而务实的起步中,孕育出宏大的未来。
苏溪镇“腾笼换鸟”,推动传统制造业向科技化、智能化迈进。光源科技小镇拔地而起,光伏、芯片、新材料等产业集群加速汇聚。瞻芯电子入选“2024胡润全球瞪羚企业”榜单,浙江爱旭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获评浙江省雄鹰企业,天合光能科技有限公司被中国节能协会认证为(Ⅰ型)四星级零碳工厂,真爱毯业入选2024年浙江省未来工厂培育企业名单和工信部5G工厂名录。名弘文化、亿利文体等15家企业启动改扩建,总建筑面积超过80万平方米,新增投资可达15亿元。其中,名弘文化产业园的建设将全面补齐文化企业短板,现已签约规上文化企业4家,今年将引进文化用品规上企业15家以上,努力打造文化用品创新发展基地。
产业跃升的背后,是人才的汇聚,是党建的引领。苏溪镇依托光伏光电产业链党建机制,搭建“发光工作室”“硕博俱乐部”“芯光人才联盟”等产业服务平台,串联企业、高校、科研院所资源,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助力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
时代的步伐从未停止,苏溪的成长有目共睹。当下,苏溪又一次紧紧抓住了现代物流产业的发展机遇。义乌(苏溪)国际枢纽港势必成为城市发展的新引擎。
今天的苏溪,正经历着从“产城分离”到“港产城人”深度融合的跃迁,产业繁荣与城市升级相辅相成,共同构筑这座现代化新城的骨架与灵魂。
2024年,苏溪镇含外来建设者在内共有人口25.9万,人才汇聚,创新涌流,吸引了顺丰速运等15家物流头部企业区域总部落地。围绕智能光伏及新型储能等重点产业链,苏溪镇进一步优化“引才—育才—留才”全链条服务,深化社企联建模式,关爱流动党员,为他们搭建“流动党员之家”,提供政策咨询、法律援助、职业发展指导,让党建力量成为人才成长的灯塔,也让企业发展多了一份稳固的根基。
人才与产业同兴,城市与梦想共鸣。苏溪的吸引力来自产业发展的硬实力,更来自宜居宜业的好环境。
苏溪镇紧盯枢纽港项目运行后港区可能出现的车流集聚交通拥堵状况,全面打通枢纽港集疏运体系道路。对镇前街、民生路、苏华街等关键路段开展“断头路清零计划”,苏福路涉及的702人全部完成签约,多年横亘在环城北路断头的塘头应村也完成拆迁,打通了环城北路向东延伸的“中梗阻”。一条条道路的贯通,畅通了物流“大动脉”,也打通了城市“毛细血管”。
路网延展,城市格局随之铺展。人才社区、创新孵化基地相继落地;苏溪中学建设加快,义北区域教育功能日臻完善。从高端产业园区到便捷生活圈,从智能制造车间到温馨社区,苏溪的城市形态愈发立体。“我们要用最优的环境留住最优的人才。”苏溪镇党委书记贾荣文说。
城市不仅要宜居,更要生长。空间的拓展,意味着更多项目的落地;土地的焕新,标志着发展活力的迸发。
近3年来,苏溪镇顺势而为,81宗商服用地成功出让,土地出让金收入高达74.4亿元。高品质星级酒店地块成功摘牌,食品厂区块有机更新全面完成,香樟公园、丽景湾环湖绿道等项目正如火如荼地推进。
发展腾挪间,生态底色更加鲜明。自2020年8月至今,苏溪花费4年多时间,投资9000余万元,建设大陈江美丽河湖,河道中心线全长约9公里,由苏溪巧溪水库源头连接至大陈镇。苏溪镇还加快推进地下管网更新与内涝治理,让城市的“里子”同样坚实可靠。水清岸绿间,城市的韧性与温度愈发可感。
港城共富
描绘幸福生活新蓝图
从依山而建的村落,到如今的港区新城,苏溪镇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嬗变。
民生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2024年,殿下、颜坞等4个村的“多规合一”规划落地,农民新房审批突破500户,287户家庭告别“拆而未安”的日子,60间跨村安置房托起村民对新生活的期待。旧改征迁齐头并进,新居蓝图徐徐铺开。
目前,苏溪镇有28个村正在加速推进有机更新,不少村民选择出租新居盘活闲置资源,每年可添几万元到十几万元不等的收入。东洪、东陶等5个村的市政配套工程顺利完工,27个村集体经营性收入突破百万元。昔日青墙黛瓦的乡村,如今已化作共富发展的“聚宝盆”。
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这场“拆”和“建”的双向奔赴,是腾地造港之路,也是村民走向富裕之路。而在城市变迁的进程中,如何让治理跟上发展的步伐,如何让城市在高速生长的同时保持宜居宜业的本色,成为苏溪探索的另一道命题。
苏溪紧紧抓住“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的契机,推动基层治理精细化、精准化,探索“最小执法单元”“体检报告”等创新模式,实现执法精准、服务贴心。执法队伍下沉一线,周一集中办公、周五联合执法,快遣队高效响应,群众满意率达98%。针对企业,苏溪镇推出“预约式”行政指导服务和执法“体检报告”,帮助企业合规经营,推动末端管理向前端治理延伸。
与此同时,苏溪镇坚持疏堵结合,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针对流动摊点、违停等城市顽疾,实施科学监管,既不影响市容,又方便市民生活。在食品安全方面,苏溪建立“1234”高效监管体系,投用食品安全数字化培训中心、阳光厨房示范街区,并上线“苏食通”智慧监管平台,让“舌尖上的安全”更加可感可见。
在社会治理的探索中,苏溪镇既注重规范管理、提升服务,又不断挖掘和弘扬孝义文化。2024年,苏溪非遗馆正式开馆,颜坞孝子祠修缮一新,范家大厅顺利迁建,一年一度的孝义文化周成为苏溪的一张文化名片,胡宅村物资文化交流会热闹非凡,各类孝义惠民演出更是吸引游客超20万人次。
抓住机遇,未来可期。目前,苏溪镇正在紧锣密鼓开展“再造新辉煌,我要怎么干”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全镇党员干部上下一心、众志成城,通过学优势、找差距、比决心、谋发展等方式,抢抓发展机遇,全面激活产业动能,全面提升城市能级,全面优化营商环境,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港城共生”。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