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温州市区出发,一路向东,创新之风扑面而来。
这里是温州湾新区,浙江省最年轻的省级新区;也是龙湾区,温州的工业大区。当省级新区与工业大区一体化融合发展,该如何实现更大跨越?
是创新!
近年来,温州湾新区、龙湾区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吸引长三角地区人才集聚,一系列新产品、新技术竞相涌现,一个个高能级平台纷至沓来,一个个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出落地转化为产品……
科创“新”潮澎湃,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不竭动能。2022年、2023年,温州湾新区、龙湾区连续两年捧回浙江省科技创新最高荣誉“科技创新鼎”。这既是浙江省科技创新工作的至高荣誉,也是温州湾新区、龙湾区科技创新未来发展的注脚。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今天,我们走进温州湾新区、龙湾区,感受创新背后的精彩故事。
产品之新
人才梦想在这里启航
发展新质生产力,离不开创新。而创新往往源自梦想。
位于温州湾新区、龙湾区的浙江星曜半导体有限公司,近年来在芯片的赛道上,不断寻求创新与突破。
虽然成立仅3年,但该公司已有一系列性能稳居国内外先进水平的滤波器芯片面世。比如:研发的国内首款5G高性能N79全频段滤波器芯片、TF-SAWB3、B28+20双工器芯片、B1+B3四工器等,因为性能优于国外一流公司同类型芯片,目前已跟三星、联想、荣耀等全球知名手机品牌生产商全面合作,量产出货数亿颗产品。
该公司成立之初仅有两人,如今已发展成100多人的研发团队。让人颇觉意外的是,这个追梦芯片的研发天团,成员大多来自长三角地区。
“我们看中这里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星曜半导体公司创始人高安明博士介绍,随着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各个城市之间交通便捷,周末回家很方便。
不久前,由星曜半导体创建的温州首家晶圆厂已经结顶。项目投产后,预计年产12万片晶圆片,将填补温州集成电路产业链相关制造领域空白。“在龙湾的大地上,我们会继续追梦‘中国芯’,书写青春答卷。”
长三角,是中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近年来,温州湾新区、龙湾区一方面广纳英才,汇聚高质量发展“源动力”,另一方面借助长三角资源技术创新和人才储备优势,助力企业在上海等地设立研发中心,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有力支撑。
“我们扎根温州,立足上海,研发中心围绕全球织网。”浙江长江汽车电子有限公司董事会秘书、财务副总监黄志刚介绍。近年来,该公司从一家传统的汽配企业,成长为研发、制造和销售各类车用电子电器开关、中控面板、智能座舱系统的新兴领军企业,背后的门道就是:在全球各地布局研发中心,让各地人才为企业所用。
极氪009的吸顶屏、比亚迪腾势D9的换挡面板、问界M5的推杆式电子换挡器、上汽大通MIFA的三联屏……在长江汽车电子的产品展示区,摆放着企业最新的研发产品。2023年,该公司交出一份亮眼成绩单:汽车电子开关产品年产量达1亿只,年销售额超50亿元。
“我们公司生产的电子开关,在全国汽车市场中占有相当比例。”黄志刚说,目前公司正借助各个研发中心,让研发人员创造更多智能产品。
平台之新
创新之风扑面而来
近视防控药物、高分辨率的人工视网膜芯片、护眼落地灯……走进位于温州湾新区、龙湾区的中国眼谷特色小镇,各种“黑科技”产品集中亮相。
眼健康产业,是温州湾新区、龙湾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赛道。规划建设3.43平方公里的中国眼谷特色小镇,由龙湾区政府和温州医科大学眼视光医院共建,是目前全国唯一的眼视光产业创新综合体,建立了产学研转化体系。
从小眼球入手,做大细分领域,做强科技与产业。开园3年多,中国眼谷特色小镇已入驻200多家企业,其中50多家是世界500强或上市头部企业,还有合作研究院、投资金融机构、人才项目及人才库等。去年,中国眼谷获评国家首批“科创中国”创新基地示范项目。
“我们要深耕细分赛道,持续创新、做到极致。我们也不是‘单打独斗’,而是打通上下游,推进全产业链发展。”温州医科大学眼视光医院集团总院长、中国眼谷理事长瞿佳说。
不只是中国眼谷。距离中国眼谷不远的国科温州研究院、瓯江实验室等,也同样矢志创新,推出了一大批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
其中,国科温州研究院院长助理周云龙和团队成员一路攻克难关,独辟蹊径地提出开发具有“体验感”和“新效能”的新型抗菌材料思路。由他们研发的抗菌材料,各项指标均高于国际同类产品,能从技术层面打破国外高端抗菌产品垄断。
去年6月,瓯江实验室首席科学家李校堃、资深研究员穆萨·穆罕默迪、特聘研究员陈高帜团队,在国际顶级期刊《Nature》发表文章《FGF激素信号传导的结构基础》,在国际上首次完整展示FGF23、FGFR、Klotho和HS四元复合物分子机器组装和信号激活模式,为糖尿病、慢性肾病等代谢性疾病的药物研发提供重要结构信息。
近年来,温州湾新区、龙湾区以创新发展促动能提升,集聚17家高能级科创平台,占温州全市数量四分之一,其中省级新型研发机构6家、市级新型研发机构8家,数量均领跑全市。平台聚能,点燃创新“强引擎”,目前各平台共汇聚硕士及以上科研人才1000余人,累计注册落地科技型企业500多家。2023年,各平台新增省级及以上科研项目101项、新增转化100万元及以上成果33项,获股权投资的人才创新创业项目17项。
产业之新
新能源产业加速崛起
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而是让传统产业“发新芽”,让新兴产业“强枝干”。
产业是一座城市的脉搏。近年来,温州湾新区、龙湾区既关注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也结合自身特色优势,大力推动制笔、服装、鞋业、阀门等传统产业改造提升。
走进维都利阀门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一套数字化的生产管理系统,对产品设计、开发、生产加工、组装、销售等流水线进行集成管控;一旦订单未按期交货,系统会发出警报,公司管理层随时可以追根溯源。该公司负责人介绍,目前,公司正加快推进数字化转型,通过这套系统,大大提高了生产车间的管理效率和产能。
放眼温州湾新区、龙湾区,“智慧”的企业可谓比比皆是。近年来,当地引导数字化新技术赋能产业发展,产业转型升级步伐持续加快。目前,省级制造业云上企业7家,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改造覆盖率达到82.88%,同比提升10.93个百分点,全省位次前进19名。
在新兴产业方面,温州湾新区、龙湾区践行“项目为王”理念。通过大抓项目、抓大项目,围绕产业规划布局,主动出击,精准对接,引进一批带动效应强、技术水平高的大项目、好项目。
瑞浦兰钧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储能锂电池出货量全国第二、磷酸铁锂动力电池装车量全国第六;麦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户用储能行业“领头羊”,其温州产研基地目前是亚洲储能系统行业最大的单体基地;伟明盛青锂电池新材料产业基地项目,推动形成印尼高冰镍、洞头前驱体制造、温州湾新区三元正极材料的全产业链联动格局……
在新能源产业,温州湾新区、龙湾区已拥有规上企业122家,初步形成新能源电池产业贯通研发创新、原材料生产、特色零部件制造等上下游的良好生态。2023年,全区新能源产业产值371.53亿元。眼下,当地正全力谋划新能源装备“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力争今年新能源产业产值突破400亿元。
如今,在温州湾新区、龙湾区,数字经济、新能源、生命健康、智能装备等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迅猛。据统计,该区集聚工业企业近8000家、规上企业数超1000家,其中产值超亿元企业达286家,一座产业新城正加速成型。
城市之新
“未来城区”勾勒共富图景
长三角地区文旅资源丰富,随着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的推进,特别是随着广大乡村的振兴,乘坐高铁“快旅慢游”、自驾游等旅游方式的兴起,长三角文旅统一大市场初具规模。
今年“五一”假期,东篱下生态休闲农庄内,游客络绎不绝。满眼的绿色植物、绿也花房的艺术盆栽DIY课程、南山餐厅的美味中餐、香草餐厅的特色西餐,还有天幕电影、篝火烧烤……这些“农业+都市”的元素,无不诠释着东篱下“生态、休闲、时尚、自然”的定位。“我们的最大优势是生态环境,顾客有不少来自上海、杭州等长三角城市。”农庄负责人介绍。
借助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温州湾新区、龙湾区致力于打造老百姓喜欢的文旅新场景。除了在东篱下生态休闲农庄感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还可以去温州和合文化园,在静谧的空间中感受岁月的流转和文化的积淀;去钟秀园问学贞义书院,探索龙湾非遗体验馆;去温州高新文化广场,欣赏重量级的音乐剧;去温州奥体中心体育场,聆听明星演唱会,共享万人大合唱带来的快乐。
文旅之外,教育也为长三角一体化增添新动力。身边好学校,家门口的好教育,人人期待。不久前,龙湾区获评2023年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成为温州唯一。这份沉甸甸的荣誉,吸引众多外地教育部门前来取经。龙湾区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郑祥迪介绍,2019年当地教育总投入8.71亿元,2023年已达12.71亿元。数字不断增加的背后,“大校额大班额”“师资结构不均衡”“强弱学校不均衡”等难题,通过学校扩容新建、重塑“师资结构”、强弱校抱团发展等一一破解。
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温州湾新区、龙湾区全体党员干部努力的方向、奋斗的目标。随着一项项民生实事的逐步解决,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的打造,赛事经济、演绎经济等服务业新领域的拓展……“高水平建设温州湾新区、高质量打造‘一区五城’”的现代化共同富裕图景,正加快变成现实。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