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因具有耐高温、耐腐蚀、硬度高、轻质等优异特性,已成为先进装备、半导体、医疗等领域发展的关键材料。然而,陶瓷材料天生脆弱的短板限制了其在高端技术领域的进一步应用。如何才能让“玻璃心”的陶瓷变得更具韧性和可塑性?
最近,浙江科研人员在《科学》杂志发表论文,他们通过一种向金属“借”位错的新机制,在室温条件下实现了陶瓷的拉伸塑性变形。据了解,这在全世界尚属首次。
论文第一作者、甬江实验室研究员董丽然告诉记者,在微观世界中,位错其实是一种缺陷,它的存在打破了原子排列的完美和谐,但它对材料的力学性能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比如,可促进晶体的塑性变形,提高材料可塑性。”
以金属为例,内部原子由较弱金属键结合在一起,受外力时可轻易地发生位错,从而使金属产生形变,但不至于破碎;而陶瓷由于其特殊的内部结构,很难发生原子移动。因此,当陶瓷受到外力冲击时,无法通过材料内部的变形位错运动以释放应力,而是会快速集中在某一局部区域,导致原子间的化学键断裂,进而迅速产生灾难性的破碎。这也是陶瓷“宁折不弯”的原因。
如果单一的陶瓷材料很难实现产生“位错”,那在与金属结合下行不行?
多年前,博士生在读的董丽然偶然发现,包裹在金属化合物中的少量陶瓷材料不太容易发生碎裂,这一现象给金属合金带来了非常多有趣的想象。来到甬江实验室后,在合作导师陈克新教授的引导下,董丽然开始将目光瞄准陶瓷,她希望能够解开让陶瓷塑性变形的奥秘。
“陶瓷内部无法持续产生位错,我们经过大量的论证后,提出一个大胆思路——向金属‘借’位错。”董丽然介绍。
向金属“借”位错并非易事,首先需要设置一个金属—陶瓷的界面。董丽然介绍,这个界面得满足两个条件:第一,化学键成键。成键是为了将金属—陶瓷界面牢牢“粘住”,从而承受住大量位错发生时引发的应力。第二,晶面连续,这是为了降低位错传递的势垒,减少位错的塞积以及降低应力集中。
厘清设计要点后,科研人员通过烧结工艺调制,成功制备出具有化学键结合的金属—陶瓷有序界面。在实验中,他们不但观察到了金属位错像“钉子”一样轻松穿过界面、穿入陶瓷的动态过程,还拿到了穿过后的证据。
测试结果显示,纯陶瓷晶体拉伸塑性可达39.9%,强度约为2.3GPa。这意味着室温下陶瓷拉伸塑性由“不可能”变为了“可能”。
“目前还仅是微观层面的研究结果,下步我们将努力在宏观层面实现表征,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高强塑性陶瓷可以在高端技术领域得到现实应用。”董丽然展望道。
评论列表()